党建工作
海峡科化永安分公司构建“333”体系 以理论学习成效赋能企业发展
近年来,永安分公司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以“333”工作方法构建完善理论学习提升体系,切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动力。
“三个聚焦”为理论学习“定向领航”
聚焦中央部署深入学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、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。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不同时段学习重点,丰富学习载体,积极示范带动。两年来,开展专题研讨8场次,举办读书班5期,交流研讨14场次,参与现场研学60人次;所属各支部累计开展集中学习70场次,推动政治理论学习走深走实。
聚焦“第一议题”重点学。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学习内容,认真执行并落实学习计划,第一时间组织学习研讨并结合企业实际提出贯彻落实意见。两年来,以党委会、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为载体,围绕全面从严指导、党风廉政建设、意识形态、改革发展等各项工作,开展“第一议题”专题学习60次,党员领导干部结合岗位实际认真交流研讨,确保学习有深度、有质量、有成效。
聚焦主责主业全面学。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、国有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,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,省委“三争”行动主题,开展专题学习研讨32次,并结合企业生产经营、科技创新、转型升级、安全生产、队伍建设、法治建设等各领域工作重点,深入学习贯彻上级相关会议、文件精神,形成以上率下、整体联动、层层推进落实的长效机制,确保党中央、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。
“三个抓好”为学习提质“架梁立柱”
抓好制度建设。将党员学习教育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布局,融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,列入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,打造“党委领学、支部促学、党员践学”三级联动机制,持续完善《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》;严格落实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(2024-2028年)》要求,结合不同岗位党员实际情况,分层分类定计划、抓学习,既确保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深度,又确保普通党员教育 “不漏一人、不留盲区”。
抓好机制创新。建立“书记领学、班子带学、全员跟学”传导机制,以学习内容、制度、方法、研讨、考核“五维协同”模式统筹学习任务,严格执行预告-学习-考勤-研讨-报告执行“五步闭环”组织流程,确保党员学习“有计划、有保障、有成效”。两年来,党委累计开展集中学习和研讨各21次,班子成员参学率达100%,普通党员年度平均学时均在32小时以上,形成“领导带头学、党员全员学”的良好氛围。
抓好载体创新。充分运用“线上+线下”学习平台,通过自主学习、专题研讨、专家辅导相结合的方式,让理论学习“活”起来。打造“指尖课堂”,通过微信公众号、线上工作群定期推送党的创新理论知识、政策法规解读、先进典型事迹等,共享中心组学习资料、专家授课视频等资源,为广大党员提供“碎片化”学习便利。组建文艺宣讲队,近两年,开展巡回宣讲 12 场次,党委班子成员分赴各支部讲“实践党课”8 场次,用职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党的好声音。先后组织党员领导干部、中层管理人员、党务工作人员、入党积极分子、青年骨干等100余人次走进永安市法院乾清正气馆、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等教育基地现场研学,以多维方式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。
“三个推动”为改革发展“蓄能增势”
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管党治党成效。严格遵循“优中选优、强基固本”原则,以政治素养、履职能力、群众基础等为考量,选优配强支部书记与委员队伍,为基层党支部筑牢“头雁”梯队。持续优化完善《党建综合绩效考核办法》,常态化落实党建工作季度考核机制,将考核结果纳入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,传导压实党员教育管理直接责任,以考评体系倒逼责任层层落实,推动党建工作在规范化建设上提质、在制度化运行上增效。
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改革发展成效。探索创新党建与中心工作双向融合新路径, 通过上下游企业资源共享、互联互动、协同共治持续巩固“链上党建”成果;扎实开展“三亮三比三争”党建品牌巩固提升行动,聚焦安全、技术、内控、市场等领域深化“党建+”机制,推进“三项制度”改革,实现省外市场增量、省内市场稳固;近两年,申报科技项目10余项,完成小改小革20余项,部分项目获市级奖项;完成铵胺炸药研发项目,推进导爆索生产线安全技术改造以及膨化炸药生产线、JWL型和SGR型乳化炸药生产线少人化技改等重点项目建设,提升本质安全水平,荣获“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”荣誉称号。
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民生成效。践行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理念,领导班子成员严格落实挂钩联系制度,深入基层了解职工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近两年,协调解决党建活动室建设、公寓修缮、职工停车规划等11项民生难题,切实提升职工的获得感、幸福感;积极响应党建助力乡村振兴行动,深化企村共建,以组织联建助推发展联促,将党建活力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。(高羽彤)



